
01
古人不叫“妈”,叫“娘”吗?
“母”这个字,最开始代表“母亲”的意思,是开始于我国商朝的甲骨文时代。“母”字的甲骨文字形,是“女”字加上两乳,象征哺乳女性之形。这也是“母”最早形态。而后续出现的“母亲”这个称呼,则是随着“母”的正式出现而水到渠成。
在古人那里,能作为“母”的别称的,还有“妣”[bǐ]字,秦汉之际成书的尔雅一书,在释亲中写道:“父为考,母为妣。”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,“妣”这个字在唐代之后逐渐发生词义缩小,不再泛指母亲,而是专门指代去世的母亲。
爱看古装剧的人可能会理所当然认为古人一般管自己的母亲叫“娘”,其中喜欢清宫戏的还会认为是叫“额娘”,而喜欢TVB古装剧的会认为是叫“娘亲”。总之,在一般人看来,“娘”似乎是古代人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。
&nb亲朋_sp;
但是,“娘”这个词在古代,除了有“母亲”的意思,还有许多其它的含义,比如唐代崔令钦的教坊记里称男扮女装之人为“娘”,李延寿南史将肤色保养得好且妩媚多情的中年妇女称为“徐娘”“萧娘”等;颜师古大业拾遗中写道“隋炀帝宫婢曰雅娘”;袁郊甘泽谣将妓女称“绮娘”;杜牧的樊川集将两个苦命的女子称“杜秋娘”和“窦桂娘”;李贺将歌女、娼妓称“花娘”...
总之,古人对于“娘”的用法极为不严肃,这可能与古代女子地位不高有关系。所有可以想见,如果是母子关系较为亲切,那么叫一声“娘”也未尝不可,但是在正式的场合里,叫“娘”肯定是不行的,会显得过于随意。那么古人对于自己的“母亲”,究竟该如何称呼呢?
02
历朝历代叫法均不相同
|另据汉安帝时期学者许慎在他的说文一书中说:“姐本蜀人呼母之称。”意思是说,“姐”是四川人对母亲的称呼。
|北史·南阳王绰传中记载:“(北齐南阳王高)绰兄弟皆呼父为兄兄,嫡母为家家,乳母为姊姊,妇为妹妹。”
|南史记载:范蔚宗临刑,其妻骂之曰:“君不为百岁阿家作计!”蔚宗母泣责蔚宗,仍以手击其颈。蔚宗妻云:“罪人阿家莫念。”此南朝之呼姑为阿家,盖亦因失呼母为阿家,故妇称姑亦同也。
而“妈妈”这个词(注意是双音节,不是单音节“妈”)虽然早在汉魏时期就已出现(三国·魏国张揖广雅·释亲曰“妈,母也”),但是直到宋元之后,才普遍成为母亲的口语化表达。
03
关于“妈妈”的来历解释
qpqp_
但是到了宋元明清四朝,随着小说、杂剧等半白话文体的出现,口语化的表达变得比较常见了,于是我们可以看到“妈妈”这个词开始出现在一些文学作品中。比如:
|“维年月日,爹爹妈妈以清酌、时果、庶羞之奠,祭于四小娘子之灵。”(宋·汪应辰祭女四娘子文)
但是和“娘”这个称呼一样,由于古代女子地位低下,所以随着“妈妈”这个口语化的称呼的普及,这个称呼随之也衍生出了许多其它的含义。
比如“妈妈”可以指“已婚妇女”或者“年长的已婚妇女”。
|“员外张士廉,年过六旬,妈妈死后,孑然一身,并无儿女。”(京本通俗小说·志诚张全答)
“妈妈”也用于称呼“老鸨”。
“妈妈”也指老年女仆。
&nbs亲朋下载_p;
所以,不管是“娘”、“母亲”还是“妈妈”,亦或者“社”、“阿家”、“姐姐”,古人对母亲的称呼可谓多种多样,而且由于古人书面用语和口语有很大区别,这给后人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麻烦,而最大的麻烦其实还在于古代发音的问题。古代没有录音机,所以你很难搞清这个字究竟在那个语境下怎么发音,此外还有各地方言的差异等等问题...
由此可见,称呼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,如果回到古代,选错了“母亲”的称呼,会被视为非常无礼的举动哦!
话说回来,今天是母亲节,在我国的历史上,有过许多和母亲有关的伟大故事,比如“孟母三迁”、“岳母刺字”、“画荻教子”等等,可以说,是这些伟大的母亲们,在背后默默撑起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脊梁,而对于我们个人的成长,母亲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...
&nbqpqp_sp;
那么看完这篇古代“母亲”称呼的演变史,你再喊出“妈妈”这个词的时候,能否从中体会到历史的厚重感呢?
声明: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
来源:西安网V
上亲朋游戏,亲朋棋牌,亲朋棋牌游戏大厅下载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评论